环境污染监测背景及现状
• 我国多地区待续大面积的空气污染,重污染红色预警启动
• 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加大对环境污染和健康生活的关注
• 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形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 网格化监管成为改进社会治理和加强环境监管的重要模式
网格化空气质量监侧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冶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着力强化环境监管。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环境监管网格,逐一明确监管责任人,落实监管方案:监管网格划分方案要于2015年底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
网格化管理
视频监控易受影响,只能对污染浓度较大的可见性污染源进行监控
传统空气自动监测站占地面积较大、成本及后期运营费用较高
说不清污染来源很难进行大面积精密化布点
第三方运维质量难保障
测量数据单一
人工监管方式成本高缺少精准的分析数据
对突发性污染事件很难做出快速响应和提前预判
公众重视程度高责任不断增大
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综合解决方案
针对环境监测现状及当前网格化监管遇到的问题,均匀划分为若干网格点,综合固定监测和移动监测。
希戈纳科技提出基于智慧环境的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形成精细的覆盖整个区域的感知物联网络解决方案,该方案针对城市、农村、居民区、工业实时监控多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分布规律,为工业园区、工地等存在有组织和无组织污染排放源的区域管理者提供全面精准的空气质量数据。且作为环境域,进行全面精准“网格化布点”,将目标区域网格化监管的执法保障和有力支持。
测量参数
颗粒物:PM2.5、PMlO、TSP(选配)
气象(选配):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
环境(选配):噪声、电子鼻、视频监控
常规污染源:SO2、NO2、CO、O3
特征污染源(选配):VOCs、H2S、HCL、HCN、NH3等
应用领域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
建筑工地等噪声扬尘在线监测
综合恶臭监测
化工园区等特征气体监测、预警
方案架构
方案采用三层架构体系,即感知层、传输支撑层和应用层。数据经网格化感知设备采集后,通过信息传输支撑层网络上传到环保云计算平台,通过环保云平台和大数据计算挖掘,确定区域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因和来源,并为预测预警、溯源及靶向治理等环保决策提供精准的大数据支持。
系统功能
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1、基于最新空气站、实时交通、实时天气等数据
2、生成可精确到1×1公里的网格化空气质量数据
3、通过GIS系统、移动互联网对城域空气质量进行发布
4、全面满足环保部门空气质量可视需求
网格化空气质量预测系统
1、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模型技术,发现精确到网格的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和趋势
2、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推演未来一定周期内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3、判断环境空气污染造成的影响范围
4、为环保监管提供新技术和新手段
网格化空气质量溯源系统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定位可能的污染源或污染区域,动态分析污染的形成、传输和扩散情况,在定性判断污染形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污染的成因和变化,为环保追责、处罚和整改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监测设备
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微型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是我公司基于光谱吸收原理检测污杂气体、β射线吸收技术检测细小颗粒物,并结合国际上成熟的电子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研制的最新环保科技产品。该系统可同时监测空气中SO2、NOx、CO、CO2、THC、O3、H2S、NH3、颗粒物(TSP、PMlO、PM2.5)及气象参数(温度、湿度、压力、风向、风速等),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可自动连续监测,应用领域广泛。
微型环境空气监测系统
微型环境空气监测系统采用电化学、半导体红外、PID、光散射等技术手段,测量原理简单,可针对环境空气中的SO2、NO2、CO、TVOC、O3等危险气体进行监测,同时结合测量的风速、风向(选配)等气象条件,快速生成数据并通过自带的传输单元及时传输到平台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对危险气体进行溯源及预警。其体积小巧,防护等级高,安装方便,可市电和太阳能双重供电,适合在城区和野外环境中工作。
方案应用
网格化感知设备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监管机构可通过监测系统平台对工地扬尘、化工园区、重点工业企业以及城市空气质量进行有效监测,并实现污染预测、预警及污染事件的溯源。
技术规范
HJ 664-201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HG/T 55-2000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GBT 16297-1996大气污染源综合排放标准
布点原则
微型站均匀布置,间距介于l*I和3*3公里之间;
因地制宜,质量监测与预警相结合:根据监测区域的地理、气候、工业园分布、敏感点分布,合理的布点规划。
重点关注的位置:如国控、省控空气站周边、重点污染企业、工业园区、交通主干道、重点工地、重点餐饮企业、居民区,核心商务区等;结合网格化监管的划分区域,做到能够一一对应。
应用效果
• 点测量上升到面测量,细化到局部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
• 多元大数据综合分析助力环保污染减排,辅助政府决策
• 纵向排名与横向比较相结合,为精细化管控提供数据支持
• 依据当地污染情况及资金预算,制定固定式与移动式相结合的网格化监测方案